南洋商报2007.03.28
龟咯渔村近半世纪来,当地村民成功把握时代变化,自我调整和改变,不但改善生活环境,也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。
位于柔佛州笨珍西南隅的龟咯,濒临马六甲海峡,由于水路与新加坡极近,且兼具有深广的海港,在早期依靠水路运输的年代,自然成为内陆交通与海运的聚点。
由于龟咯的具体发展较笨珍早,当时各官方机构如警察局、关税局、移民局、小型法庭都设置在这里。
笨珍培群独立中学老师李文辉,带领史地学会成员宋义锦、林蕙馨、洪婷蕊、奥丽娅、刘卫祺、蔡鹤盛、刘睿界及陈德胜,在同学洪慧芳、杨雯雯、杨诗慧的引导下,一行人前往龟咯拜访当地村长陈树藩,聆听他如数家珍的娓娓道述龟咯发展史。
古庙与地方关系紧密 山义宫地方建设贡献大
龟咯的街道划分了这里两个渔村,街道的前头右边是咸水港渔村,街道的尽头为龟咯码头,往左拐就是进入龟咯港脚渔村。
在龟咯港脚渔村里,历史悠久的神庙有山义宫,该神庙早年扮演地方村委会的角色,以掷茭选出的炉主及理事会,除了负责酬神事务,也肩负民间社会调查庭与地方建设的工作。
由于这里的住宅搭建在沿海岸的沼泽地上,必须依靠木桩与木板建构的桥梁路往来进出。遇有庆典或酬神戏,担心到来参与盛会的人数多了,木桩与木板建构的桥梁路会不安全。
于是山义宫便负责监督修桥造路,每年更新一些木桩和木板,让木桥较为稳固牢靠,经费是向当地村民筹募及征收月捐;此外,也向当地度假屋业者,征收一些合理的费用,作为修建修杭路用途。
申请注册系统化管理
自从陈树藩担任了村长,山义宫以神庙组织向社团注册局申请注册,并在管理方面也较系统化,神庙组织扩大且分工详细,设有酬神、地方建设、教育、卫生等小组,各司其职。
在当地村民同心协力,以及政府的抜款与热心人士的捐款下,约在1997年,整个龟咯港脚的木构桥梁道路,改建为钢骨水泥全部完成。
山义宫也对地方上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,每月都捐助耕文学校的行政费用。
除了山义宫,该史地学会成员也参访了当地的各座庙宇,包括慈德庙、顺兴宫、真空教坛等,丰富了史料收集。
经济活动发展与环境变迁 把握契机促进地区发展
早期的龟咯生活环境颇为简陋,当地村民以福建金门人占多数,村民以传统的浅海捕鱼为生。
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,渔民采用一种从暹罗引入本地的捕鱼法,捕鱼作业开始发生变化。
在70年代的拖网捕鱼,更使到鱼获大为增加,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渔民的物质生活,也改变了龟咯的经济。
随后在70代年末80年代初,龟咯渔民尝试海上养殖业,并获得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。当时渔民在海上搭建一个个的浮动养鱼场,在其中安置渔网饲养鱼苗。从此,海产、养渔场与美味的海鲜,再度使龟咯蜕变而兴旺起来。
建码头带旺旅游业
随着1993年龟咯码头建竣,有提供渡轮服务载送新加坡与印尼的游客到来,这契机很快的使到村民改变经营度假屋,让游客在这里留宿休闲。
龟咯人擅长捉住时代变化,不断调整经济模式,终于使到生活环境得到改善,同时也促进了整个地区的发展。
•陈树藩(左一)接受笨珍培群独中史地学会的访问,右一为李文辉。
•龟咯海域上的养殖业渔场。
•史地学会的会员在其他的神庙进行史料搜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