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洲日报2007.04.01

培群独中搜集史料 探讨龟咯时代变化

笨珍培群独立中学史地学会带领史地学会成员,拜访港脚村长陈树藩,聆听陈氏叙述龟咯的发展史。

(笨珍31日讯)笨珍培群独立中学史地学会于3月11日前往龟咯,参观村长港脚的各座庙宇包括山义宫,慈德庙、顺兴宫、真空教坛等进行史料捜集的工作。

该校老师李文辉带领史地学会成员:宋义锦、林蕙馨、洪婷蕊、奥丽婷、刘卫祺、刘睿界及陈德胜,在同学洪慧芳、杨雯雯、杨诗慧的导引下,也拜访了港脚村长陈树藩,聆听陈氏叙述龟咯的发展史。

进行访问后,该会发表成果报告,文中探讨了龟咯经济活动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因素。

曾是内陆交通聚点

笨珍培群独立中学史地学会的报告指出,龟咯近半个世纪以来,龟咯人擅长捉住时代变化,不断调整经济模式,终使生活环境得到改善,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。

该会学生林蕙馨在报告中提出,早期龟咯的水路与新加坡极近,兼具有深广的海港,在过去依靠水路运输的年代,龟咯自然成为内陆交通与海运的聚点。是以龟咯的具体发展比笨珍早,各官方机构如警察局、关税局、小型法庭都设置在此。

“早期的龟咯生活环境颇为简陋,其居民以福建金门人占多数,以传统的浅海捕鱼为生。直至上世纪70年代以前,渔民采用一种从暹罗引入本地的捕鱼法,捕鱼作业开始发生变化。而70年代的拖网捕鱼,更使鱼获大为增加,很大程度提高了渔民的物质生活,改善了当地的经济。”

海产使龟咯兴旺起来

随后在80年代初,龟咯人尝试水上养殖业,毕竟浅海拖网将给海床与海洋生态造成破坏,最终导致拖网捕鱼这一行业趋于没落。水上海产养殖的尝试获得州政府的大力支持。渔民在海上搭建一个个的水上浮动鱼场,然后在其中安置鱼网饲养鱼苗。海产、鱼场与鲜美的海鲜,再度使龟咯兴旺起来。

龟咯港脚居民顺应1993年龟咯码头建竣,提供渡轮服务载送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旅客过来的契机,很快地改而经营度假屋。

山义宫热衷公益事业 早年扮演地方村委会角色

笨珍培群独中史地学会本在报告中指出,在龟咯港脚,古庙与地方发展的关系密切。历史较悠久的山义宫在早年扮演地方村委会的角色,选出的炉主及理事会,除了负责酬神事务,也肩负民间社会调查庭与地方建设的工作。

根据资料,由于龟咯港脚的住宅搭建在海面的沼泽地上,必须依靠木桩与木板建构的桥梁往来进出。遇有庆典或酬神戏,鉴于担心参与盛会的人数多了,路桥会不安全,于是山义宫每年便负责监督造路,更新一些木桩木板,让木桥较为稳固牢靠。至于经费则是向地方上募捐,征收月捐。

“在当地居民协力,加上政府拨款及热心人士捐款下,约在1997年整个龟咯港脚的木构桥梁道路改建成钢骨水泥。同时,山义宫热衷地方上教育事业,每月捐助龟咯耕文小学的行政费用。”

陈树藩担任村长后,山义宫开始进行神庙注册,在管理方面也较为系统化,神庙的组织扩大并设有酬神、地方建设、教育、卫生等小组,各司其职。陈村长也向龟咯港脚经营度假村的居民,按入宿旅客人数征收合理的费用,充作建设港脚的经费,居民纷纷响应号召。

山义宫每年农历三月、六月与十二月举行庆典。其中农历,十二月初十的“谢港”,更是当地的大日子,其意义在于答谢神恩,感激神明赐予人们丰收与平安。早期的渔民在当天都不出海捕鱼,而初九捕鱼所赚的钱则悉数捐献给神庙。

各项庆祝活动依然延续着,没有过往般热闹。但从前一众乡民通过庙会相聚的热闹场景,港脚家家户户将煤油灯高挂门口方便到来人们夜行的古道热肠,依然叫老一辈的港脚人怀念不已。

龟咯的海上养殖业。
陈树藩(左)接受培群独中史地学会的访问。
龟咯港脚历史悠久的山义宫。
陈树藩所珍藏的龟咯旧码头老照片。

笨珍培群独中史地学会的学生在古庙进行史料收集作业。


作者 admin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